新闻中心

【48812】漳州:守一炉窑火 传一脉技艺

发布日期:2024-06-06 01:42:36作者: 新闻中心

  “瓷器釉色的呈色跟许多要素相关,比方上釉时的方法、烧制的温度等等,不能脱离技巧和经历。”在龙海区龙江文明生态园的陶艺作业室里,洪冰晖打量着面前一个正在上釉的素三彩香盒,一边说着,一边又“添”了一笔。坯体上的祥云图画被棕赤色的釉料慢慢浸染,耐性等候淬炼后的富丽变身。

  从父亲洪树德手中继承衣钵的洪冰晖,身为漳州窑瓷器烧制技艺(素三彩烧制技艺)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她太理解“饱经沧桑,玉汝于成”的寓意。“泥土也是有脾气的。瓷器在没出窑之前,谁也没有十足把握它会彻底依照你要的姿态呈现。”拉坯、修坯、纹样、上釉、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求仔细和耐性,千万次的实验才促成了这项消失已久的传统技艺“重生”。“为了让非遗文明‘活’起来,咱们三代人都在尽力。”

  漳州窑素三彩瓷,釉色多以绿色、黄色、茄紫为主,因没有赤色,故而得名素三彩。明清时期,它曾作为外销瓷器,经漳州月港远销海外。十七世纪后,作为盛香的容器和欣赏的目标,深受日本茶道界的喜爱。随年代的变迁,漳州窑素三彩瓷器逐步熄火停产。直到1999年,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洪树德通过潜心研究,不断实验,成功调制出素三彩胎土与釉色,并连续恢复出30多款素三彩传统造型。2017年,“漳州窑瓷器烧制技艺(素三彩烧制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

  “要点着泥土的生命,必定要投入更多的时刻和爱情,不能烦躁。”父亲投身陶瓷业超越半个世纪,从他身上,洪冰晖从小就懂得了坚持的含义。为了不断连续本乡陶艺复兴梦,2005年,洪冰晖决然抛弃原有安稳的作业,接力“守窑”。

  近年来,洪冰晖带领着研制团队秉承着传统陶瓷烧制技法,在传统陶瓷的器型、釉面上进行深入研究和立异。“要传承好这门传统技艺,不只要坚持艺术的创造,并且要融入群众日子,不能让它居高临下。”洪冰晖创建了“龙江颂歌陶艺文创园”,交融砖瓦窑观光旅游、陶艺体会、陶器出售等多元化的业态,期望借此渠道提高民众对陶艺的重视和知道。一起,树立“洪氏为器”品牌的规划团队,树立省级非遗项目漳州窑素三彩瓷及同安窑珠光青瓷传习中心,并把洪树德陶艺展览馆及艺术研学讲堂引进漳州南湖生态园区,使其成为年青学子的校外实习基地。

  令人欣慰的是,洪冰晖的女儿陈嫣在攻读完陶瓷专业研究生后,成了回归的“非遗三代”,也当起了“守窑人”。

  尽管从小在瓷器的“围住”中长大,但在开始的创造实践中,陈嫣做出的制品常常不是自己幻想的那样。“湿坯是完好的,干透就裂开;干透仍是完好的,烧完也裂了;烧制后,釉色呈现色差也是常有的事。”陈嫣不得不重复实验,不断与温度、厚薄、釉色等较劲,堆集经历。仅纹样描写的刀法,陈嫣就苦练了三四年,刻掉了两三千个杯子。

  作为传统技艺的传承人,陈嫣更是斗胆立异,将“漳州窑素三彩瓷”与“同安窑珠光青瓷”两项省级非遗技艺结合,烧制出技能难度极大的珠光三彩流连盘,在2020年荣获金凤凰立异产品规划大赛金奖。“最好的传承便是立异,最好的传达便是共享”。身为“90后”的陈嫣表明,年青人更要不断打破,才能让夸姣的东西有生命力。为此,在创造的一起,她热心参与“非遗大讲堂”等教育,参与各种专业展会,进一步开拓市场,前往不同的城市,与同行沟通、商讨,一向增加才智。“要向外公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现在每天脑子里都有许多主意在磕碰,我要一点点地把它们变成实际。”

  午后,是专归于陈嫣的创造时刻。在坯板前,手随泥走,泥顺手变,器物在一双巧手间慢慢成型。“妈妈!”两只小手伸了过来,女儿小薏米也默默地参加“创造”。“咱们在作业的时分,她历来不吵不闹地陪在一边。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分,也是这样的。”陈嫣笑着说道。(闽南日报记者 张旭)

  东南网授权法律顾问 福建合立律师事务所 毛行熙、陈武、张英琴 律师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