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010-88029730
西安:029-89297850
据小米汽车App显示,SU7全系交付周期普遍超过20周,顶配SU7 Max的等待时间甚至长达25周,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漫长的新车期货”。
2025年1月,小米SU7交付量再次突破2万台,连续4个月稳居2万+俱乐部,全年目标直指30万辆。
面对订单积压和特斯拉、小鹏等对手的“5年零息”“一口价”政策围剿,雷军直接“掀桌子”。
“以前做手机是轻资产,现在造车是重资产。小米这次是真把自己‘焊’进制造业了!”
这也是小米在这场产能攻坚战中,从“互联网思维”到“工厂思维”的一次关键转型。
雷军在社交媒体提到涂装车间,与制造团队讨论“如何榨干产线最后一滴产能”。
所以雷军也可能意识到此前宣布的全年30万台交付量有点低了,所以要提升产能。
网友辣评:“以前雷总是‘are you OK’,现在是‘are you加班OK’!”
当特斯拉高喊“尽管对比”、小鹏推“智驾平权”时,小米却选择了一条最“重”的路——用产能赌未来。
毕竟超20万未交付订单形成天然护城河,网友调侃:“友商降价?不好意思,我们车主连车都没摸到,根本不在乎!”
6月将上市的中大型SUV YU7,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不出意外的话又是一个大爆款。
售价81.49万的SU7 Ultra年销目标1万台,看似小众,实则用“技术图腾”拉升品牌溢价,为后续车型铺路。
毕竟小米用SU7(21.59万起)+YU7的爆款组合拳,直击价格敏感市场。
当友商还在玩“金融贴息”“降价促销”时,小米用最笨的方法——提升工厂产能、拼供应链、死磕生产效率——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护城河,不是PPT上的参数,而是流水线上的每一个螺丝钉。
2025年,这场“产能大逃杀”的终局或许是:小米的工厂里焊接着产能,而友商的会议室里焊死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