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电竞APP下载ios

1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pdf

发布日期:2024-06-18 13:04:17作者: 工程概算的编制与审核

  1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设备连动、连锁等保护的方法应直接 通过监控系统的下位机的控制程序或点到点的连接实现,尤其联 动、连锁分布在不同控制区域时优越性更大。 2采用就地控制管理系统时,设备连动、连锁等保护的方法应为就 地控制管理系统的一部分或分开设置成两个独立的系统。 3对于不采用集中监控与就地控制的系统,出于安全目的 时,连动、连锁应独立设置

  设置就地检测仪表的目的,是通过仪表随时向操作人员提供 各工况点和室内控制点的情况,以便做必要的操作,因而应设在 便于观察的位置。另一方面集中监控或就地控制系统基于实现监 控与控制等目的所设置的遥测仪表当具有就地显示环节时,则可 不必再设就地检测仪表

  为使动力设备安全运作及便于维修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检验见证取样手册(四川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总站2020年10月 有水印).pdf,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日 动力设备附近的动力柜上设置手动控制装置及远动/手动

  为便于系统初调试及运行管理,通常做法是将控制器或集中 监控系统的下位机放在被控设备或系统附近;当采用集中监控系 统时,为便于管理及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应设专门控制室;当就地 控制的环节或仪表较多时,为便于统一管理,宜设专门控制室。

  规定本条是为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能够符合防火规 范以及向消防监控设计提出正确的监控要求,使系统能正常运行, 与防排烟合用的空气调节通风系统(例如送风机兼作排烟补 风机用,利用平时风道作为排烟风道时阀门的转换,火灾时气体灭 火房间通风管道的隔绝等),平时风机运行一般由楼宇自控监控 火灾时设备、风阀等应立即转入火灾控制状态,由消防控制室监 控。 要求风道上防火阀带位置反馈可用来监视防火阀工作状态 防止防火阀平时运行的非正常关闭及了解火灾时的阀位情况,以 便及时准确地复位,以免影响空气调节通风系统的正常工作。通 风系统干管上的防火阀如处于关闭状态,对通风系统影响较大且 不易判断部位,因此一定要求监控防火阀的工作状态;当干管上的 防水阀只影响个别房间时,例如宾馆客房的竖井排风或新风管道, 垂直立管与水平支管交接处的防火阀只影响一个房间,是否设防 火阀工作状态监视,则不做强行规定。防火阀工作状态首先在消 防控制室显示,如有必要也可在楼宇中央控制室显示,

  8.2.1~8.2.4温度、湿度、压力(压差)流量传感器的设置。新增 条文。 本规范给出了温度、湿度、压力(压差)流量传感器设置应满足 的一些条件,实际工程中,由于忽视条文中指出的有关条款,致使

  上所述参数测量不准确或根本测不出参数值的实例屡见 文中所指的本安型仪表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自动化仪表的 范的要求,

  为了调节系统正常工作,保证在负荷全部变化范围内的调节 质量和稳定能力,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经济性,正确选择调节阀的特 性十分重要。 调节阀的选择原则,应以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殊性质即调节阀的 放大系数来补偿对象放大系数的变化,以保证系统总开环放大系 数不变,进使系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但是,实际上由于影响 对象特性的因素很多,用分析法难以求解,多数是通过经验法粗 定,并以此来选用不同特性的调节阀。 此外,在系统中由于配管阻力的存在,压力损失比S值的不 同,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殊性质并不同于理想的流量特殊性质。如理想线时,工作流量特殊性质近似为快开特性,等百 分比特性也畸变为接近线性特性,可调比显著减小,因此,通常是 不希望s

  失较大时,亦可选用线性三通阀。 关于蒸汽两通阀的选择,如果蒸汽加热中的蒸汽作自由冷凝 那么加热器每小时所放出的热量等于蒸汽冷凝潜热和进人加热器 蒸汽量的乘积。当通过加热器的空气量一定时,经推导可以证明 蒸汽加热器的静态特性是条直线,但实际上蒸汽在加热器中不 能实现自由冷凝,有一部分蒸汽冷凝后再冷却使加热器的实际特 性有微量的弯曲,但这种弯曲可忽略不计。从对象特性考虑可 以选用线性调节阀,但根据配管状态当S

  0.6时工作流量特殊性质 发生畸变,此时宜选用等百分比特性的阀。 调节阀的口径应根据使用对象要求的流通能力来定。口径选 用过大或过小或满足不了调节质量或不经济

  由于三通混合阀和分流阀的内部结构不同,为了使流体沿流 动方向使阀芯处于流开状态,阀的运行稳定,两者不能互为代用。 但是,对于公称直径小于80mm的阀,由于不平衡力小,混合阀亦 可用做分流。 双座阀不易保证上下两阀芯同时关闭,因而泄漏量大。尤其 用在高温场合,阀芯和阀座两种材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泄漏会更 大。因此,规定蒸汽的流量控制用单座阀。

  本条中“变结构多工况”的含义是,在不同的工况时,其调节系 统(调节对象和执行机构等)的组成是变化的。以适应室内外热湿 条件变化大的特点,达到节能的目的。工况的划分也要因系统的 组成及解决方法的不同而改变,但总的原则是节能,尽可能的避免空气 处理过程中的冷热抵消,充分的利用新风和回风,缩短制冷机、加热 器及加湿器的时间等,并根据各工况在一年中运行的累计小时数 简化设计,以减少投资。多工况同常规系统运行区别,在于不仅要 进行参数的控制,还要进行工况的转换。多工况的控制、转换可采 用就地的逻辑控制管理系统或集中监控系统等方式实现,工况少时可 采用手动转换实现。 利用执行机构的极限位置,空气参数的超限信号以及分程控 制方式等自动转换方式,在运行多工况控制及转换程序时交替使

  定,可达到相当高的控制精度。但是,对于室内热湿负荷或相对凝度变化大的场合,宜采用不恒定机器露点温度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即用直接装在室内工作区、回风口或总回风管中的湿度敏感元件来测量和调节系统中的相应的执行调节机构达到控制室内相对湿度的目的。系统在运行中不恒定机器露点温度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程度是随室内热湿负荷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室内相对湿度是直接控制的,因此,室内散湿量变化较大时,其控制精度较高。然而对于多区系统这一方法仍不能够满足各房间的不同条件,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际要求,确定是不是应按各房间的不一样的要求单独控制。8.4.5串级调节或送风补偿调节。!本条给出了串级调节或送风补偿调节系统的应用场景范围,说明如下:串级调节系统采用两个调节回路:一是由副调节器、调节机构、对象2、变送器2等组成的副调节回路;二是由副调节回路以外的其余部分所组成的主调节回路。主调节器为恒值调节。副调节器的给定值由主调节器输入,并随输入而变化,为随动调节。主副两个调节器相串联,组成串级调节系统。这一调节系统如图4所示。干扰2干扰1+主调X2副调调节对象T2对象Xe2TI节器节器机构FiF2变送2变送1图4串级调节系统框图图中Ti、T2分别为对象1及对象2调节参数;X1、X2分别为:357·

  主副调节器的给定值;F1、F2分别为对象反馈信号对主副调节器 的输人;e1、e2分别为调节偏差信号对主副调节器的输人。 串级调节系统由于副回路真有快速的调节作用,它能够大大减少 主控制参数的波动幅值,改善调节系统的动态偏差,并且由于副回 路的补偿作用,又充许使用窄比例带的调节器,静差可减少,因而 提高了控制参数的精度。 下面以室温调节系统为例,分析采用这一方式的优点。假定 采用冷热盘管,其热容大,送风管又相当长,采用单回路的反馈恒 值调节系统时,由于调节滞后大,调节参数T必然超调大。尤其 是来自送风的于扰(于扰2)会较长时间作用在空气调节系统上, 由于不能实时地调节,调节参数必然超调大。采用串级调节,将送 风干扰2纳人副回路,在未对室温产生影响前,副回路已将送风温 度调节到原给定值,干扰2则对室温不会带来什么影响;而由于扰 1引起的室温波动又通过主调节器的输人变化,改变副调节器的 给定值,使送风气温变化而得到补偿。送风温度的变化,副回路的 调节是有利于减小室温波动的。 其次,进步分析采用副回路的快速性。例如,于扰1、干扰2 同时为室温减小的信号,由框图分析,主调节器输出X,增大(即 提高副调节器的给定值),副调节器的输入F2又减小,而(X F2)的输出将比只采用一个室温调节器的输出增大的快,可加速 提高送风温度,有利于室内温度的恢复。同理分析两信号反相时,送风 温度调节器感受的变化相反,因而送风气温变化小,有利于调节的 稳定,可见采用两个调节器会更大地改善调节品质。 综合以上理由,本条规定串级调节适用于调节对象纯滞后大, 时间常数大或热湿扰量大的场合。

  变风量系统,当末端风量减少后,特别在多数房间的负荷同时 减少时,风管静压增加广,造成能量多余消耗;过量的节流还会引 起噪声的增加或使风机处在不稳定区工作。因此,在低负荷时,应 对静压来控制以改变机组的送风量。 风机变转数是最节能的运行方式,随着自前变频控制技术的 成熟,推荐改变变频风机转数这一方式来改变机组送风量。

  要求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联锁,是一种保护控制,可避免系统中 因无风电加热器单独工作导致的火灾。为了进一步提升安全可靠 性,还要求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的方法,例如,用监视风机运行 的风压差开关信号及在电加热器后面设超温断电信号与风机启停 联锁等方式,来保证电加热器的安全运行。 联接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接地,可避免因漏电造成触电类的 事故。

  位于冬季有冻结可能地区的新风或空气调节机组,应防止因 某一些原因热水盘管或其局部水流断流而造成冰冻的可能。通常的 故法是在机组盘管的背风侧加设感温测头(通常为毛细管或其他 类型测头),当其检测到盘管的背风侧温度不高于某一设定值时,与 该测头相联的防冻开关发出信号,机组即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的控 制器程序或电气设备的联动、联锁等方式运行防冻保护程序,例 如:关新风门、停风机、开大热水阀、防止热水盘管冰冻面积进一步 扩大。

  规定本条的目的是为保护制冷机安全运作,由于制冷机运 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的水量流过。为达 到这一目的,制冷机水系统中别的设备,包括电动水阀、冷冻水泵、 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应先于制冷机开机运行,停机则应按相反 顺序进行。通常通过水流开关检测与制冷机相联锁的水泵状态, 即确认水流开关接通后才允许制冷机启动

  一般空气调节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 冰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行蓄冰。因此,在两者进行 换热的板热处,由于空气调节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如果乙 二醇侧的制冰低温传递过来,必然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成板热 的冻裂破坏。因此,必需随时观察板热处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 调节好有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事故发生

  规定应设置能够使系统变流量的二通阀,一次泵系统则不做硬性 规定。 由于冷量与流量并不成线性关系,显然用冷水系统的负荷量 大小确定制冷机台数更为合理,与冷机相配套的一次泵一般会用 一机对一泵,因此一次泵运行台数也由负荷变化确定。 对于并联运行的二次泵,可采用压差(二次泵供回水集管简压 差控制二次泵运行台数或转数。但是,要解决转换的稳定性。 一次泵系统设压差控制环节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在系统未端水量变化 时流经蒸发器的流量不变,满足制冷机运行的要求。二次泵系统 设压差控制环节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末端装置水系统压力稳定,温湿度参 数控制效果好

  8.6.1~8.6.8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要求。新增条文。 指出了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具有的基本操作功能。包括监 视功能、显示功能、操作功能、控制功能、数据管理辅助功能、安全 保障管理功能等。它是由监控系统的软件包实现的,各厂家的软 件包虽各有特点,但软件包功能类似。实际工程中,由于不能以条 文中的要求去做,致使所安装的集中监控系统管理不善的例子屡 见不鲜。如果不设立安全机制,任何人都可进入修改程序的级别: 就会造成系统运行故障;不定期统计系统的能量消耗并加以改进 就达不到节能的目标;不记录系统运行参数并保存,就缺少改进系 统运行性能的依据等。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只是建筑中噪 声和振动源的一部分。当系统产生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 用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上的要求、各自的允许噪声标准及对 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空气传 播或固体传播)等方面做消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经济合 理。

  室内和环境噪声标准是消声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条规 定由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 围环境的噪声级,应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工业公司噪声控制设计规 范》(GBJ8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城市区域环 境噪声标准》(GB3096)和《工业公司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 等的要求。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道无特别的条件时,可按经 济流速采用即可,根据国内外有关联的资料介绍,经济流速6~13m/s, 本条推荐采用的8~10m/s在经济流速的范围内。 消声装置与房间之间的风管,其空气流速不宜过大,因为风速 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壁振动加大,风速增加到一定值 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甚至会超过消声装置后的计算声压级;风 管内的风速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风管的截面积增大,既耗费材料 又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这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条给出了适应 四种室内允许噪声级的主管和支管的风速范围

  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地方,是噪声 和振动的发源处,其位置应尽量不靠近有较高防振和消声要求的 房间,否则对周围环境影响颇大。 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系统运行时,机房内会产生相当高的噪 声,一般为80~100dB(A),甚至更高,远超于环境噪声标准的 要求。为避免对相邻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本条规定了噪声 源位置在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时,一定要采取有效措 施。这些措施是在噪声和振动传播的途径上对其加以控制。为了 防正机房内噪声源通过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设计中应首先考虑采取把声源和振源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的隔声与 隔振措施,如采用实心墙体、密封门窗、堵塞空洞和设置隔振器等, 这样做仍达不到要求时,再辅以降低声源噪声的吸声措施。大量 实践证明,这样做是简单易行、经济合理的。

  当气流以一定速度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 送、回风口等部件时,由于部件受气流的冲击瑞振或因气流发生偏 斜和涡流,由此产生气流再生噪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再生噪 声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成为系统中的一个新噪声源。所以,应 通过计算确定所产生的再生噪声级,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或 消除。 本条规定了在噪声要求不高,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对于直风管 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自然衰减量。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 自然衰减量是风速的函数。

  选择消声设备时,首先应了解消声设备的声学特性,使其在 带的消声能力与噪声源的频率特性及各频带所需消声量相适 应。如对中、高频噪声源,宜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对 于低、中频噪声源,宜采用共振式或其他抗性消声设备;对于脉 动低频噪声源,宜采用抗性或微穿孔板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对 于变频带噪声源,宜采用阻抗复合式或微穿孔板消声设备。其 次,还应兼顾消声设备的空气动力特性,消声设备的阻力不宜过 大。

  为了减少和防止机房噪声源对其他房间的影响,并尽量发挥 消声设备应有的消声作用,消声设备一般应布置在靠近机房的气 流稳定的管段上。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门 及消声器后至机房隔墙的那段风管必须有良好的隔声措施;当消 声器布置在机房外时,其位置应尽量临近机房隔墙,而且消声器前 至隔墙的那段风管(包括拐弯静压箱或弯头)也应有良好的隔声措 施,以免机房内的噪声通过消声设备本体、检查门及风管的不严密 处再次传人系统中,使消声设备输出端的噪声增高。 在有些情况下,如系统所需的消声量较大或不同房间的充许 巢声标准不同时,可在总管和支管上分段设置消声设备。在支管 或风口上设置消声设备,还可适当提高风管风速,相应减小风管尺 寸。

  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如不 予以妥善处理,将会对工艺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工作造成影响,并 且有害于人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本条 规定当通风、空气调节和制冷装置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够达到充 许程度时,应设置隔振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这样做还能起到降 低固体传声的作用。 9.3.2~9.3.4选择隔振器的原则。 1从隔振器的一般原理可知,工作区的固有频率或者说包括 振动设备、支座和隔振器在内的整个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与隔振 体系的质量成反比,与隔振器的刚度成正比,也可以借助于隔振器 的静态压缩量用下式计算:

  致,基础底面也应平整,使各隔振器在平面上均匀对称,受压均匀。 9.3.6、9.3.7减缓固体传振和传声的措施。 为了减缓通风机和水泵设备正常运行时,通过刚性连接的管道产 生的固体传振和传声,同时防止这些设备设置隔振器后,由于振动 加剧而导致管道破裂或设备损坏,其进出口宜采用软管与管道连 接。这样做还能加大隔振体系的阻尼作用,降低通过共振时的振 幅。同样道理,为避免管道将振动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传播出去: 支吊架与管道间应设弹性材料垫层。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处: 其与孔洞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

  本规范附录A和附录B分7个纬度(北纬20°、25°、30°、35、 40°45°和50°),6种大气透明度等级给出了太阳辐射照度值TB 1003-2016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表达 形式比较简捷,而且概括了全国情况,便于设计应用。在附录B 中,分别给出了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值(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值之 和,即为相应时刻透过标准窗玻璃进人室内的太阳总辐射照度), 为空气调节负荷计算方式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条件。根据当地的 地理纬度和计算大气透明度等级,即可直接从附录A、附录B中 查到当地的太阳辐射照度值,从设计应用的角度看,还是较为方便 的。

  本规范附录E给出的全国104个城市的渗透冷空气量的朝 向修正系数n值,是参照国内有关联的资料提出的方法,通过具体地统 计气象资料得出的。所谓渗透冷空气量的朝向修正数系数,乃是 971~1980年累年一月份各朝向的平均风速、风向频率和室内外 温差三者的乘积与其最大值的比值,即以渗透冷空气量最大的某 一朝向n=1,其他朝向分别采取n

  1的修正系数。在附录中所 列的104个城市中,有一小部分城市n=1的朝向不是采暖问题比 较突出的北、东北或西北,而是南、西南或东南等。如乌鲁木齐南 向n=1,北向n=0.35;哈尔滨南向n=1,北向n=0.30。有的单 位反映这样规定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考虑到各地区 的真实的情况及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给设计人员留有选择的 余地,在附录的表述中给予一定灵活性。

  本规范附录F列出的自然通风计算方式是适用于热车间自 然通风的很常用的计算方式。这里仅做一点说明。 本附录公式附F.0.3中的散热量有效系数m值,其影响因素 较多。例如热源的布置情况、热源的高度和辐射强度等,一个热车 间当热源的布置、保温等情况一定时,就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值 它能够最终靠实测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数值。其他相同或类似布置 的热车间,就可以沿用这个实测数据来进行设计计算。不是每种类 型的热车间都有实测数据,这样就会给热车间的自然通风计算带 来困难。经过对一些资料的分析对比,本附录给出了式F.0.3的 计算方式,该计算公式除考虑了热设备占地面积的因素外,还考虑 了热设备的高度和辐射强度对㎡值的影响,比较全面GB 12663-2019标准下载,计算结果 也比较切合实际,详细的细节内容可参见原规范参考资料《关于夏季自然 通风计算中的排风温度和㎡值的分析》